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19世纪中叶以后,在鸦片战争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下,葡萄牙人乘机相继侵占澳门半岛全部和凼仔、路环两岛,从而占领整个澳门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主张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解决澳门问题。1979年2月,中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双方在澳门问题上一致认为,澳门是中国领土,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在适当的时候,中葡两国应通过协商友好解决。自1986年起,经过四轮谈判,中葡两国政府在1987年4月13日正式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
澳门回归(油画)250×488厘米2009年邢俊勤王吉松罗田喜中国美术馆藏
《澳门回归》这幅油画由邢俊勤、王吉松、罗田喜于2009年创作完成。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澳门回归的历史瞬间。整幅作品气势恢弘,充满韵律。由于画作是由三人合作完成,而集体创作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艺术语言个性和作品统一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在完成一幅美术作品时,如何既能保证画面和谐统一,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创作者的风格特长,便成为集体创作时画家们需要应对的问题。邢俊勤、王吉松、罗田喜都是军旅画家,军事绘画无疑有它的特点,即画面需要表现出阳刚之美和凛然正气,需要表现出人类崇高的精神理性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集群气质。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位画家所共同具有的艺术表现特点:扎实有力的造型和敏锐的艺术捕捉力。
《澳门回归》这幅作品在正式创作前,画家们为了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先后画了很多次小稿。素描稿定稿之后,他们便开始根据人物的位置、角度,收集素材,力求将人物形象气质塑造准确,空间位置安排得贴切。在画面构成上,他们选取了最具透视感的角度,利用空间的透视线,建构画面的主体空间;通过放射状的线条,以及画面中心人物、仪仗队、观众席人物的视线,增强视觉的张力和内敛的气韵,营造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色彩上,大片绿地毯以及建筑环境中多处不锈钢材料的刻画,使整幅作品统一在绿灰色的调子里,画面表现既有真实现场的色彩依据,又有和谐、庄重的现代气息。占据画面有限面积的红色块的使用,丰富了作品的视觉节奏。
在创作中,怎样将历史题材的绘画与历史照片区别开来,不让绘画成为相片的翻版,也是画家在创作此类作品时普遍遇到的问题。为此,王吉松表示,无论是历史画创作还是人物肖像画,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前认真收集、阅读文史资料,深入实地体验生活,抓住事件的本质,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创作源于生活,情感产生艺术,“深入生活是画家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途径。”王吉松说。